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英语学习英语教学英语论文百年育人,德育为先——论德育与师德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

百年育人,德育为先——论德育与师德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

11-01 11:56:30 | 浏览次数: 93118 次 | 栏目:英语论文
标签:英语论文,http://www.manfen6.com 百年育人,德育为先——论德育与师德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

百年育人,德育为先

——论德育与师德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李辉炎

摘要:教育能否德才兼备?本文试从教育的教化功能和角度去探讨语言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与德育的共存、共荣和发展的关系,英语等语言教师该怎样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施行思想道德教育,并试探其与国家、民族之思想文化的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发展作用,提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见解与主张。

关键词:德育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文以载道 世界公民 素质教育 跨文化意识

一、德育——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思想与灵魂

1.以文立国,文以载道

德育是指文化思想与品行道德的教育,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立国之本。

文者,道也。中国自古就“文”与“道”不分家。如何将“文”与“道”有效地统一结合,既是两千多年华夏文明象征与代表的孔孟等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思想与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璀璨文明中,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其“以文立国,文以载道”可见文化教育乃传播儒家之“道”的主要手段与工具。虽说偏于教化目的,却难掩饰其为华夏民族以思想立国之本。一个国家若缺失了“道”之精神支柱无疑就是一个缺失了灵魂与思想而只剩躯壳的民族。

故为人师者,必先端其德,以德正其身,方能师从孔子,效仿万世师表之道。是而,师德建设在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关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命运。其“文道”实为华夏振兴的动力与精神之源泉。

2.德育——国民思想与灵魂之本

经历了华夏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浸润, “以文立国,文以载道” 可以说是国人以文兴国的理论根基,也就是文与道的最有效统一。这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说明了中国历史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不可分。就如但丁所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思想道德于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与灵魂之所在。

3.语言之教书育人与德育的关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家经典《中庸》中的纲领性的思想。这也基本概括出整个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史和生活史。而以文载道的具体实施,则落在了教育的肩上。教育如果偏离了“文以载道”的目标与轨道,那必定是民族的不幸与灾难。所以,在中学文化教学中,除了注意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能力外,还应注意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巧妙地挖掘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书籍(知识文化)的作用,简单说来只是古人的思想行为的符号”。他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而其对语言教育的基本要求则是“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他还说:“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当然,这是放诸教育皆准则的真理。

是而,教学的目的实则是为思想与品德教育服务的。叶老先生还认为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千古不易。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用教而教。归根结底,教育“文(化)”与“德”的最佳组合,语言等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学会做人——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乃至世界的合格公民。这也是对儒家及叶圣陶先生思想的总结。

4.教化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

教而不化,是为食古不化也。教育者,教而化之是也。叶圣陶老师关于教育与教学的解说可谓入木三分:“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对于教育,他老人家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教是为了不用教”,或者说,教是为了让其自己会学——学会学习,学会思想、创造和做人!“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从国学思想上说明了知识文化的传授与德育的目的是相同的,其实质就是培育学生成中国人乃至世界的合格公民。这与另一位教育家吕型伟“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的育人观不谋而合。他认为第一是要做文明人,第二是要做现代人,第三是要做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第四是要做地球人,要放眼世界,关心世界。所以说,教育的首要职责就是育人,而非教书。是为教化。若要育人,并使之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就必须将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育则是想办法让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和独立的思考、行为决断能力,使之辨是非,明事理。在教育教学中则需以课文联系实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方能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而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也唯有这样,中华民族方能从少年开始便使国家“雄于地球”。

如此,教化实为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其与文化知识相应的教育目的与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以身立教:教育教学与德育的内在联系与发展

1.德育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残疾。而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危机与可以预见的灾难则在于思想的腐化与道德的堕落。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古罗马帝国及代表堕落与腐朽之象征却又独具璀璨文明的古巴比伦王国不正是这样消亡的吗?!故而,无论任何国家或民族,其强盛必然有赖于其民族与国家世界化和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所以说:百年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寓于教,则每位教师需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也正是因为教师才是德育最直接和主要的实施者,所以,德育教育就成了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义不容辞弘扬民族精神的光荣义务、职责和历史责任。

2.德育与文化教育教学的有效统一

德育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及其公民最基本的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行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与心灵内在美的教育,也是在塑造一个国家与民族思想与灵魂知识文化的教学与传播则是努力培奍学生的认识、发现世界与创造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的能力。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合格的培养实用型的国际化的世界公民。故而,在班主任的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既是班主任的义务,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做到思想道德与文化的统一,应当作为关系到民族素质乃至国家兴亡的大事来做。

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德育及素材的汲取

1.教育与教学工作中的德育功能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接受最基本的思想、文化与道德教育,掌握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技能与规律,学会为人处事,在学生接受基本教育前先学会做人。在同学们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都渗透思想文化与道德的教育。同时,更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善于从其学习与生活中挖掘出合适的教育题材,将德育渗透到平时教育与教学的每一个角落中去。

生活中都蕴藏着大量优秀的传统道德及世界观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思想积淀。只要我们在教学与其学习生活中注意挖掘、引导和渗透,就很容易找到亲和而实际的例子,使得教育教学与德育相辅相成,甚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现班级思想文化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2.生活与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1)无论学生在校学习哪门科目,课程教材里都应当包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特别是当今的初中政治课——思想品德。

中学思想 政治品德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教学大纲里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集合了有关经济学、 政治学、法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识,但它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如何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撰写学科小论文等形式)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仅是思想 政治品德课(政治老师)的职责,也是每位言传身教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2)新课改后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新课程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材的编定和新的教与学的手段及方法的推广与实施。以初中广州版上海牛津英语为例,新教材施行了近四五年,内容大多紧扣学生关心并希望了解到话题,同时也了增加了德育思想教育的素材和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影视剧美学艺术语言教学的实施,更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与文化道德的教育与建设。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百年育人,德育为先——论德育与师德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