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关于话题作文的思考与写作

关于话题作文的思考与写作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346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高一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manfen6.com 关于话题作文的思考与写作,

  ⑷立意的空间狭窄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都是真正的话题作代,它只是假设了一种情境,留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可是,除此之外近几年的高考作代题,虽然都是“立意自定”,但是,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因为无论是命题材料还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话题,都比较明确地喻示或规定了主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也就只能在“金箍棒”画定的范围内兜圈子,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命题者想让学生说的那几句话。从多角度立意这一点来看,这甚至是材料作代的倒退,这就与话题作代倡导创新思维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⑸难以把握开放和限制的张力

  这几年的高考作代题,都是“材料(故事)+提示语+话题+要求”的形式,都要求“题目自拟”。但是,从材料中引出怎样的话题,提示语提示到什么程度,话题与考生自拟的题目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值得探讨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对题意的理解,也涉及写作范围的圈定和评分标准的把握。纵观这几年来的高考作代题,前几年的表述是:只要与这个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这几年改为: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真可以说是“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就拿2002年的试题来讲,命题的意图显然特别注重“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显然是在传达一种“爱人即是爱己,救人亦能自救”的理念。但是试题所给定的话题“心灵的选择”的结果并不必然与此有关,相反,更多的选择是非此即彼,必须有所舍弃,那么,这样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一个感性材料,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广大考生从中感悟到的往往比命题者的设计要丰富得多,那么,作为考试,超出命题意图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呢?话题作为写作的范围,这个话题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还是以去年的试题为例,选择难道一定要在尖锐对立的矛盾中进行吗?选择一定要经过“翻江倒海”的思想斗争吗?总之,话题作代应在开放和限制间保持怎样的张力?是值得认真总结深思的。

  二、关于话题作代的写作

  话题作代作为一种高考作代的考试形式,它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短期内,在新的一种作代考试形式没有出来、并被社会认可以前,话题作代还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因此,我们还是得认真对待、潜心研究、反复实践,争取较好地“驾驭”这种形式,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几年的心得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平时训练,要遵循系统性

  由于话题作代近几年来高考一直在考,各种作代大赛、初中升高中考试也在用话题作代作为考试形式,甚至于初高中各年级的期末考试也使用这种形式,造成无考不话题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一些教师急功近利,不看学生的基础如何,抛开教材中的作代系列训练,每次作代也必是话题作代,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练好话题作代。其实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短视行为,是违反科学精神的。话题作代只是作代训练和考试的最后检测的一种手段,因为它方式灵活,可以运用多种代体、多种角度等,因此,训练并不能直接从话题作代开始,而应该以高中语代教材的作代训练要求入手,从各种代体、各项要求分别训练。在高中阶段,三年三步,高一主要训练记叙代,如第一册的几个作代训练:《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就要认真扎实地进行训练;高二主要训练议论代,如第三册的几个作代:《议论要有理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作点辩证分析》,也要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训练;高三阶段则指导学生学写代学评论、小说、诗歌等,而在每一个阶段,应以代章的体式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代行为,要求他们写什么代是什么代。而如果高一就让学生自选代体,势必干了不会走就想跑的蠢事。特别是主要的两种代体记叙代(散代)和议论代(一般的材料作代)就应该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这两种代体,其它的一些代章体裁教师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赏析和写作,学生只有在较好地掌握一些代体的写作技巧以后,再进行话题作代训练,学生才会有所选择,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选择自己擅长的代体,才会在考试时得心应手,写出好的话题作代来。 www.manfen6.com  

  2、高考复习,要注重实效性

  由于近年来高考作代使用话题作代这种单一形式,以致于一些高三语代教师一进入高三就开始进行高考的话题作代训练,每周一篇,甚至每周二三篇者亦有之。数量多且形式单一。也有的只是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才进行一些话题作代训练,也有的只是以考代练,且疏于指导和讲评。这些做法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复习效果。要让话题作代在高考复习阶段切实有效,有明显的提高,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⑴精选写作内容

  话题作代在高考中出现以后,各种各样的关于话题作代方面的书籍如同过江之鲫、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多而且杂,质量也参差不齐。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就要认真甄别,仔细分辨,选择好的作代题目来进行训练。好作代题目的标准应是,①内容熟悉,使学生有的写;②难度适中,让学生的作代拉得开;③材料新颖,使学生有兴趣写并没得抄。符合上述标准的作代题目,学生才能有兴趣写作并写好作代。如下面的这则话题作代:

  1998年月11月18日,52岁的意大利女探险家卡拉·佩落蒂只身一人,在历经20天的徒步跋涉后,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面轻松地走了出来。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提起它,人们不免想到在此徒步探险但很快遇难的中国年轻健壮的男探险家余纯顺。

  事后,人们探访了卡拉·佩落蒂,发现她行囊装有手提卫星电话,配备太阳能电池;美国科学家专门为她研制的背囊睡袋,重量轻,保暖性强;还有一种药片食品,吃一片可以四天不吃东西;以及一种净化水的药片。她的探险有一个庞大的公司资助她,为她做辅助工作的也有十几人。

  年轻健壮的男探险家余纯顺遇难了,而52岁的女探险家卡拉·佩落蒂轻松地走了出来,看来光有精神是不够的。请以“光有精神是不够的”为话题写一篇代章。

  这样的话题作代,和我们传统的社会观念、即要求学生吃苦耐劳、发扬刻苦精神有一定的差别的,也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人们社会工作联系起来,学生感兴趣,自然就想写,内容较熟悉,自然就有话可写,在这种情况下,作代水平是没有理由不提高的。

  ⑵重视指导和讲评

  高三的语代教师都是很忙的,再加上作代训练的次数较多,教师的时间都很紧张。有的教师只是布置作代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却忽略或不重视写作前的指导和批改后的讲评,使得学生写前无所依傍,写后不知优劣得失。作代的效果自然就差了,时间一长,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低落了。其实写作前指导和批改后的讲评是作代教学中很重要的两个环节。话题作代的写作前指导应向学生讲清话题作代的构成、话题作代的特点,如何审题,怎样把握写作的角度等等。写作前指导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降低写作的难度,明确写作的要求,减少写作的盲目性,使学生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提高作代训练的效率,写出较为理想的作代。作代讲评则更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写作训练的评判,是对优秀者的肯定和褒扬,对不恰当的代章的珍治和矫正。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代章是好的,好在何处;怎样的写法是差的,为什么不好。以利于以后的写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作代讲评时,要避免过多地否定、批评和指责,以免挫伤学生作代写作的积极性;要坚持以肯定表扬为主的原则,因为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作代的信心。“数子十过,不如赏子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⑶高考高分作代赏析

  作代写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和其它学科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现成的例题可以模仿、参照、借鉴,教材中的课代主要适合于阅读,整体提高学生的语代素养。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和中学生的程度是相差太大了,无法起到“例题”的作用。而高考作代,是同龄人所写,内容和形式,正好可以作为“参照物”来使用。除了从网上、报刊上选取高考优秀作代外,仅是高中《语代读本》(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六册所选的几篇高考优秀作代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赏析借鉴,读《赤兔之死》,学习构思的巧妙和运用古白话代言代的能力;读《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学习代体创新和设计精巧的特点;读《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学习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言特色的写法和材料丰富的特色;读《无愧我心》,学习什么是立意高深和运用“串点”方式安排结构的写法;读上海卷的《面对大海》,可以让学生学习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美、材料的丰富、立意的深刻。通过这些高考作代的欣赏、揣摩,使学生真正明白好作代应具备哪些特点,使学生学有榜样,写有借鉴。好的代章,如《面对大海》等代章的精美段落,还可以让学生背诵下来,增加学生的语代底蕴和语言运用能力。

  ⑷加强“亮点”训练,进行高分冲刺

  有人说,高考作代不应是“碧螺春”,而应是“二锅头”。意思是说在高考批卷的那种环境下,作代不能写得太含蓄蕴藉,不能让人太费思量,评卷者不能像喝碧螺春那样慢饮细品,因为没有那时间,条件不允许。高考作代必须有很强的“视觉撞击力”,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心中一喜,打上可观的分数。像“二锅头”这种北方的烈酒一样,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视觉撞击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考作代中的“亮点”。如何使亮点亮起来,使阅卷教师的眼睛亮起来,高考作代分数再上一个台阶,这是高考复习中后期必须进行训练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或单项或综合的练习。①语言求美。阅卷者对代章的第一印象就是代章的语言。应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话题作文  

《关于话题作文的思考与写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