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诗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732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知识
标签:初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宋代的诗,

  在宋哲宗时代,由于蔡京等政敌的陷害,苏轼被一贬再贬,一直被流放到海南岛,直到哲宗死去才遇赦北还。在北归时他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从参星和北斗星转移的位置判断夜已近三更,这时连绵的风雨也都骤然停止。天晴月朗连一丝云彩都没有留下,天空和大海都现出本来澄明清澈的面目。这两联是写景,其中也寓有政局已清明,他自己的磨难已终止之意。下两联是议论。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他的主张不得实行,那就乘木筏飘洋过海去隐居起来。《庄子》里有“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的说法,即黄帝曾在洞庭湖畔演奏过《咸池》乐曲。苏东坡诗里说,自己想效法孔子飘洋过海去隐遁的想法落了空,但是却听到了犹如《咸池》之乐的大海雄壮的涛声,也算是一种收获了。自己被流放到蛮荒的海南,吃尽苦头,但却观赏了一生从未见过的自然美景,领略了淳朴美好的海南风情,因此吃再大的苦,甚至多次濒临死亡的危险,都无悔无怨。苏东坡这种旷达的襟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多见,很可爱。

  苏东坡还有许多活泼精巧耐人寻味的小诗广被传诵,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乃是杭州景致。一场急雨,来得猛,走得快,一阵过后依然是亮瓦晴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句活泼生动,恰到好处,全诗把雨前雨后的景象描绘殆尽。又如诗人被贬黄州时写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诗人在黄州居住的地名,后来他以此作号。这首诗是写他一个人月夜散步的感受。雨过天晴,月光如水,为生活奔波的人都已散尽,把美好的月夜留给了“野人”(作者当时有职无权,逍遥散淡,故自称“野人”)。“荦确”指凸凹不平的石头。诗人孤独,苦闷,但他仍在观赏自然之美,享受清静之乐,连拄杖碰击石头的铿然一响,都使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读了这首诗,人们可能联想到人生道路的崎岖以及人应取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同样应该享受生活,这正是作者要告诉人们的。苏东坡还有一些这类小诗,通常被称为理趣诗,如大家都熟悉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石壁》),还有《琴诗》等。在诗中讲道理,或者说在诗中透露出一些哲理,这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也是苏东坡诗的一个特点。

  有人把苏轼比作宋代的李白,有一定道理。李白和苏轼当然不同,但有共性,就是都具备一种浓厚的浪漫气质,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个“放”字。不同的是,李白是“狂放”,苏轼是“奔放”。“奔放”,其中蕴含着某种理性,所以更令人感到亲切。

  如同把苏轼比作李白一样,还有人把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比作杜甫。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过官。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最后在贫病中死于今广西宜山县。他敬仰杜甫,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化用古人诗文入诗,叫做“点铁成金”。很多诗人受其影响,形成一个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就被称作“江西诗派”。诗歌如一切艺术一样,贵在创新,因此黄庭坚的主张是不足取的。但黄庭坚本人学识渊博,才气很大,其诗歌有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瘦硬”风格,即追求骨力劲健,不求肌体丰腴。我们试读他写给好友的一首《寄黄几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所以其诗用典特多,不容易读懂,这首诗至少有四处用典。第一句是说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见面。《左传》里记载齐桓公攻到楚国,楚国君主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没有利害冲突,你为什么攻打我们?“北海”、“南海”的说法即本此,以求“无一字无来处”。第二句是说想给你寄一封信也办不到。这里化用了《汉书》里苏武从北海用鸿雁向家乡传书的典故。传说大雁秋季南飞到湖南衡阳就不再走了,而四会更在衡阳之南,所以大雁也谢绝传书。三、四两句是说,想当年我们曾在桃李春风中饮酒畅谈多么痛快,可自那之后一别10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彼此深情地想念。这两句是倍受赞赏的名句。第五句是赞扬黄几度为官清廉,家徒四壁。《史记》里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诗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第六句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已十分丰富,可以做大事。《左传》里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话,意即: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黄诗用做良医比喻当好官称赞其朋友。最后两句是说,想象你10年来刻苦读书,头发大概都已花白了吧?可是仍不得朝廷重用,隔岸树藤中猿猴的鸣叫声仿佛都像在为你悲泣。诗的蕴含很丰富,有思念,有回忆,有赞许,有关切,有同情,有牢骚。说有牢骚是因为黄庭坚自己也是官场失意,和朋友的命运一样,诗中深含感慨。黄诗除艰涩难读的一类之外,还有一些明白如话的小诗,如: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题名是《鄂州南楼书事四首》,这是其一。鄂州治所在今武汉,那里夏季是“大火炉”。远处有山光水色,近前有十里荷花,在寂静无人的清风明月之夜到这里享受难得的清凉是一大快事。诗句琅琅上口,轻灵自然,读后令人产生快感。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被苏轼赏识和奖掖的人。他比苏轼小八岁,关系在师友之间,极为亲密。苏轼在贬谪岭南期间作了许多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差不多的诗。苏轼死后,黄庭坚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称赞他: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苏轼是被其政敌流放的,他们想置他于死地。然而苏轼处之泰然,仍然作和陶诗明志和自慰。黄庭坚说苏东坡和陶渊明两人平生境遇并不一样,但他们的高尚节操和人生态度却十分相似,都将名传千年百代而不朽。中国向来有“文人相轻”一说,其实并不尽然,杜甫和李白的关系,黄庭坚和苏东坡的关系都是反证。黄庭坚还有一首怀念诗友的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这是怀念著名诗人陈师道和悼念著名词人秦观的。陈师道,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官秘书省正字,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生活清贫,常衣食无着。据说他有了创作冲动时,赶紧回家,关门上床,蒙上大被构思,有时达一整天,因而有“闭门觅句”之称。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也曾官秘书省正字,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文思敏捷,常“挥毫万字”,一口气写出。黄庭坚深情地想起他们:不知道穷困的陈师道是否得到温饱?而秦观已于贬所藤州溘然永逝。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生前就已文名远播,然而他也如他的朋友秦观一样被流放,被迫住在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城头残破的戍楼里,并在那里凄凉地死去。
 

【南宋诗歌】

  公元1126年,北方金兵攻入宋朝首都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至此灭亡。1127年宋高宗在南半个中国建立政权,后定都临安(今杭州),这就是南宋。

  南宋时代的诗虽然仍受着江西诗派的影响,但巨大的兴亡巨变改变了诗人们的心境,使南宋时代的诗歌具备了时代特征,其最大成就是以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诗,其次是以范成大为代表的田园诗。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是陈与义。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他景仰杜甫,南渡以后对杜诗有了更深的体会,逐渐形成了自己慷慨悲凉的风格。如《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海山楼在广州。诗中充溢着浓郁的伤时忧国的感情。楼头的栏杆面海而立,眼前壮阔的景象正好用来象征诗人报效国家的博大襟怀。岸边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随同海潮一并送入诗人眼帘,海山楼四围的春色携带绵绵细雨一并来到楼前。大好河山自然地撩起诗人的爱国之情。半壁山河失陷,自己无力回天,只有抱着刻骨的遗憾赋诗言志,用长声舒啸来排解胸中的抑闷。不见“灭胡猛士”是国家的悲剧。尽管自己登楼赋诗与当年杜甫登单父台赋诗相像,但情感却又大不相同。杜甫登单父台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君臣相得,国家富强;而自己此刻面对的却是山河破碎的现实,国家民族陷入苦难之中。单父台在今山东单县,是孔子弟子宓子贱当年抚琴的地方。陈与义写过一首著名的小诗《牡丹》,意味深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

《宋代的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