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讲析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854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二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讲析,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16、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昔日宋景濂

    下联:今朝太学生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流辈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    乡人子余(拜见)

    长书以为(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言而色(谦和;平和)          自(说)

    论辩(指谈论道理)             可谓(是)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和议论。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2、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3、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4、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5、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6、《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7、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一页  [1] [2] 

TAG: 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