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一语文课后练习七上期末检测题

七上期末检测题

11-10 02:11:17 | 浏览次数: 763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七上期末检测题,

 

  七年级上期末检测题(金园、龙湖实验中学)

  一、基础。(37分)

  1.默写。(16分)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领着我们上前去。(《春》)

  (2)《〈论语〉十则》里论述学习态度,告诉我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5)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马无故亡而入胡 大亡其财

  B.或千或百 或凭或立

  C.邻人之父亦云 父子相保

  D.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又名“鬼市”云

  3.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3分)

  A.弱内强食 踉踉跄跄 神通广大 嘻戏

  B.惊谎失措 昂首挺立 恍然大悟 宽恕

  C.苦心孤诣 呼朋引伴 骇人听闻 决别

  D.遥遥在望 毫不犹豫 千姿万态 静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7分)

  美丽的西湖,犹如一颗xiāngqiàn在广博大地的明珠,她是美的化身;雄伟的泰山,宛然一副历史的长卷,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珠穆朗玛峰,好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juéqǐ。

  4.文中加点的字是错别字,应改为______。(2分)

  5.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Xiāng qiàn( ) jué qǐ( )

  6.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不超出80个字)(3分)

  美丽 广博 宛然 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选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说的话,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6分)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赶车的),还有一个是船夫。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有一次,村里有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这四个人先在厨师家碰头。厨师说:“______”,裁缝说:“______”,赶车的接过话茬:“______”,船夫最后说:“______”。

  A.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B.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

  厨师的话是______ 裁缝的话是______

  车把式的话是______ 船夫的话是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月亮是地球的近邻,人类的朋友。自古以来月亮就拥有不少美称和雅号,你能说出四个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3分)

  (一)(11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从元方的两处对话和一次行动中,你能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11.友人已惭愧,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4分)

  (二)(13分)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_____”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3分)

  13.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3分)

  14.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3分)

  (三)挫折(19分)

  ①一对农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宠爱有加,在蜜罐中长大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做事毛毛糙糙,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很是让望子成龙的父母焦心。

  ②儿子7岁那年,顺理成章上了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饭。做母亲的整日跟在他后面洗,也无法让他能穿得干净。

  ③一天,孩子的父亲带一把铁锹去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几十道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过。那天放学,儿子走在田埂上,看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无人,哭也没有观众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

  ④吃饭的时候,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做父亲的坐在一旁,夸他勇敢。以后,他上学的路上再也没惹过麻烦。

  ⑤妻子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因而走得平稳。”

  ⑥如果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些障碍,一味地给他们提供顺境,让其想法不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待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必然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拖一把铁锹,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设置沟壑,把平坦的大道变成窄道,让孩子勇敢地走上去,这样,他们就会专注于脚下的路,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⑦挖断孩子前进的路,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习惯,他们今后的人生就会少些失败多些成功。

  16.请从文中找出所运用的成语(至少四个)(4分)

  17.文中第____段是叙述,第____段是议论;重点叙述的事情是:

  18.面对田埂上的“障碍”,儿子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9.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可用原文回答)(3分)

  20.父亲的做法你是否赞同?为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4分)

  (四)(10分)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1.以上诗歌选自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2分)

  22.全诗的抒情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这里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诗人为什么“含着泪”?(3分)

  2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3分)

  三、写作。(60分)

  25.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心灵深处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1] [2]  下一页

TAG: 检测  

《七上期末检测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