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答案《上海,那场初冬的花祭》阅读答案

《上海,那场初冬的花祭》阅读答案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91118 次 | 栏目:记叙文阅读答案
标签:记叙文阅读答案,http://www.manfen6.com 《上海,那场初冬的花祭》阅读答案,

上海,那场初冬的花祭

刘炎迅

11月28日,上海市胶州路。距离那场导致58人遇难、数百个家庭离散的大火,已经半月有余。

凌晨两点多,路灯散出的光芒被一圈蓝色的铁皮围墙挡在外面,火灾过后的大楼隐没在漆黑之中。

铁皮墙下,一排白菊独自静默。一尊蓝色的小佛像,用细绳子扣着,挂在墙上。

11月16日,灾难次日,这座城市里的许多男女老少,纷纷来到这里,站在烟火散尽的大楼下,捧花相祭。

他们打出横幅:“上海不哭”。

(一)

王小塞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火灾后,他看到遇难者家属去哭泣,去拜祭,还有市民零星去祭拜,去献花。他觉得自己不能作壁上观。

“头七”是个机会。按中国传统,这一天,逝者会返世,需要特别祭拜。

王小塞是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副总监,本是浙江台州人。但这么多年在上海打拼,落地生根,对这座城市有着新上海人的特殊眷念之情。

11月20日下午3点多,王小塞在曹杨路花鸟市场订花,同时在微博里发消息:“外地的朋友需要代送,转发注明‘替我送一支鲜花’,我会统计后免费帮你完成心愿,如果代购一束以上,8元一束,我统一预订,让鲜花铺满整条马路。”

应者如云。

(二)

莫拉莫(网名),王小塞的朋友。

灾难次日,他在新闻里看到火灾现场附近一家汤包店义卖,挂出的标语是:上海不哭。他感受到了这平凡的四个字里的力量。

从事广告创意的他发挥专长,和团队一起设计了一款海报:折叠成十字状的黑挽带,下方四个黑体字——“上海不哭”。黑底白字,简单,肃穆。

海报出炉。他们将大样贴上网,号召网友下载打印,在头七那天,与鲜花一起,祭奠逝者。

11月20日,头七前一日。他在微博里写下:“上海,你正用无声的哀悼震撼着全世界。”

(三)

赵睿毅,金融证券从业者,上海人。

他戴着眼镜,白净,斯文,地道上海人,却是一口京腔。他说,单身的时候和一帮北方哥们儿玩乐队,落下这口音。在网络上,他有一个很嬉皮的名字:查理·奥特曼。

11月20日,周六,头七前一日。他和上一年级的儿子聊天,说起胶州路的大火,儿子自然也知道。“我问他愿不愿意第二天一起去献花,他说好。”

赵睿毅说,“让儿子在很多年后回忆时能记得,当年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一场灾难,并且他到了现场做了一点事情。”

20日下午3点左右,他去买花。本来只想买几百支,个人祭奠,进了花市一看,几百支花是那么小的一捧,觉得不够意思,于是决定加购。

他跟老板说要多买些,老板就问,是不是去胶州路?两人于是聊起来,越聊越激动,赵睿毅最后一张口:“给我来3000支。”单价一元的菊花,花店老板以每支8毛的价钱卖给了他。

(四)

曹小夏,又名石渡小夏,日籍华人,现常住上海,负责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运营。头七这天,他和乐队成员们,来到胶州路义演。

当天下午两点多,徐瑞延等从杭州过来悼念的网友,一走到胶州路口,就听到了乐声。那是《圣母颂》。

“这声音,震撼每个人的内心。”徐瑞延说。

这个乐团本来由85岁的曹鹏老先生担任指挥。不巧曹老正在新加坡,他于是委托学生童光荣来补缺。童光荣是越南人,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研究生。为了义演,他连夜背诵乐谱;乐团成员陈怡倩,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她提前写好了祷文,演出那天,由团里嗓门最洪亮的大管演奏者周丕元现场朗诵。

这场演出即时被传到网上。看了的人都说:这才是“上海的腔调”。

(五)

现场,警察随处可见。

他们有的穿制服,有的着便装。但耳朵上挂着统一样式的黑色耳机,很容易辨认。

事后很多市民回忆,现场警察维持秩序,态度平和,“那么多人聚集,一个‘小火星’就能蔓延”,大家都很谨慎小心。

按照事前的约定,来此献花的人们,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尽量不乱丢垃圾。除了遇难者家属大哭声,更多的悼念者只是在默默流着眼泪。

有人抬着事前做好的花圈走到楼下,上面用白黄两色菊花拼成“上海不哭”四个大字,一下子成为众人目光焦点。随后,又有人拉出数米长的横幅,接受每一个悼念者签名。

没有人来阻止。

人们看到,一些警察也眼含泪水。大家觉得:“穿不穿制服,都是上海人。”

“上海不哭”小海报很快成为标志,几乎人手一张。这张海报被挂到网上后,很多人自己下载,自己打印,然后带到现场。

这让设计者莫拉莫感到“很给力”。莫拉莫后来在微博里说:“看着自己设计并制作的海报被传阅,被张贴,被纪念,感到很欣慰及感动。”

上海,这座城市珍爱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微小却洪亮。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45期)

(1)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1月28日”在前,“11月16日”在后,作者颠倒了时间的顺序,这 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

B.王小塞对上海有着特殊的眷念之情,在火灾发生后,很想做点什么,于是就率先在博客里了发了代献鲜花的消息。

C.网友莫拉莫设计的“上海不哭”的海报,被传到网上后,很快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人打印张贴。

D.赵睿毅在买花时,张口就要3000支菊花,花店老板考虑到他要的数量大,并且为他的真情所感动,竟按每支8毛给了他。

E.“上海不哭”这四个字,表现出的是对死难者的哀悼和同情,是对死难者家属的安慰,也是在鼓励生者要坚强,要勇敢地向前看。

(2)“11月28日,上海市胶州路。距离那场导致58人遇难、数百个家庭离散的大火,已经半月有余。”这句话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作者以五个片段叙写了不同的人在这场初冬的花祭中的具体行为,他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答:

(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上海,这座城市珍爱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微小却洪亮。”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时代意义。(8分)

答:

参考答案:

12.(1)A、D

(2)是新闻背景,属事件背景。介绍新闻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3)五个片段所叙写了很多典型的人物,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籍贯不同,但他们都是“上海人”,他们都对上海的灾难抱有同样的哀痛,并希望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效用。作者通过叙写这些人物的行为,来反映在灾难面前的“上海人”的凝聚力和人性美。

(4)每个个体的生命虽是微小的,但上海人通过自发进行的花祭,以鲜花的海洋托举起生命的尊严,以哀悼彰显出“生命在这个时代所具有的最高贵的价值”。这场“花祭”,显示出我们这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一个对生命和人性尊重的社会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这场“花祭”,反映出“不仅专注于自己,还专注于他人;不仅关心自身的悲喜,也关心公共的悲喜”的公民精神力量的存在,着力于公民精神的培育与成长,却能够为一座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源泉。

TAG: 阅读答案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