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二语文辅导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484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辅导
标签:高二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说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则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师:祥林嫂为什么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生15:因为她不想嫁给贺老六,她想以死抗争。
  
  师:那是因为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吗?
  
  生16:从作品里看不出来。她应该是受了旧时从一而终的观念的影响吧?
  
  师:其实,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试试?
  
  生17: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不久就“瞒”着婆婆逃出“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都说明她与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会解脱得这样快。
  
  师:分析得有道理。还有无其他有表现力的动词?
  
  生18:我认为还有一个“赶”字也表现出祥林嫂悲惨的人生。她的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来收屋”,“赶”她,好像那个家不是她的似的。
  
  生19:又一个“求”字。她只得又来鲁镇“求”鲁四老爷鲁四婶。
  
  师:我们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后,“逃”出婆家,“逃”到鲁镇后却被“抓”,被“劫”回去,强嫁给贺老六;而在贺家,当丈夫和儿子都失去后,她又被“赶”,流离失所。她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议论,得出结论:这说明她的“家”是依赖丈夫而存在的,没有了丈夫她就没有了“家”,这是封建的族权、夫权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权、夫权之害。
  
  生20:我认为“捐”字、“赎”字也有力地说明祥林嫂的可悲。
  
  师: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
  
  学生讨论,明确:这都是迷信,还有封建的贞操观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过错,她是无罪的。她捐的钱根本赎不了她的所谓的罪。
  
  师: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动词来描述。
  
  生21:这个词是“打发”吧?她最后被鲁家“打发”走了。
  
  师:当祥林嫂失去利用的价值之后,她就成了社会的弃儿,她完全成了一个多余人。在那个寒冷而热闹的祝福的时节,她走完了短暂而悲苦的人生,告别了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不幸遭际,是无数旧时代妇女的一个缩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写人之时,所用语言既极其简省,又十分富有表现力。我们刚刚说到的这些动词就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透过这些冷峻的动词,我们还能深切地体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怎样看待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怀念”?
 
  2、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你怎样的感触?

  3、小说以“祝福”为题,又反复写“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结,你觉得有何深意?
  

【教后感言】
  
  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本人试图贯彻问题意识与对话教学理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对课文的理解全面而深刻,教学效果不错。仔细想来,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问题的设计关涉到了课文的关键之点,学生突破了问题,文章的要旨也就明白了,因而学来既轻松,又有收获。
  
  其次,所提问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涉及的面广,难易程度各别,这就充分面向了全体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增强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整个课堂的活跃也就有了思想基础与知识基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阅读、答问、讨论、探究几者融为一体并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整个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始至终的主角,因而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灵感的火花时时闪现。这堂课的成功充分印证了如下结论:“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页  [1] [2] 

TAG: 教学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