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数学学科知识教学经验数学课例点评课例点评:《因数和倍数》

课例点评:《因数和倍数》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86418 次 | 栏目:数学课例点评
标签:数学课例点评,http://www.manfen6.com 课例点评:《因数和倍数》,
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作了一节公开课,执教了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拓展平台——《因数和倍数》。课后感受颇多,做反思如下:
1、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重要年龄段。因此,我放弃了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手实践活动,而选用了看12个小正方形在脑中想象摆法。在留有短暂时间让学生思考,脑中逐渐有了长方形的图象纷纷举手之后,我又不急于提问,而是追问:你能不能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当学生说出乘法算式时,也不急于就此,还让其余同学想想他是如何摆的,做到全员参与。这种由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对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是有利的。但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没有完全形成,此环节浪费了不少时间,
2、层层辅垫,为学生自主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索36的所有因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这之前做了层层的辅垫。
(1)、3个乘法算式的呈现我作了调整:1×12=12,2×6=12,3×4=12。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有序思考。
(2)、36这个数比较大,学生找起36的所有因数时有点困难,我设计了从3,5,18,20,36五个数中选择两个数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一教学环节,减轻了学生的困难,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是否已正确认识。当学生会说3是36的因数,36是3的倍数时,说明他们脑中已经有了判断的依据:3×12=36。
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了思维的依托,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自我想办法,自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索就会有效,不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势。
3、有层次的呈现作业,给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在概括总结找36所有因数的方法时,我设计了三份的作业,第一份是因数没有找全的,2,3,18,4,12,6。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确只有一对一对的思考才会快捷方便;第二份作业是所有的因数无序排列的6,4,2,12,9,1,18,36,3。目的让学生明白有序的找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这两份作业对比下来,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再以正确的方法判断其他同学思考不当的地方,并提出建议。寻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也能深刻地印在学生脑里。但由于实物投影无法使用,学生作品没有全面展示,亮点没“闪”出来。
4、大胆放手,产生矛盾冲突,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找3的倍数时,我想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我直接抛出问题:你能像上面这样有序的从小到大的找出3的倍数吗?学生在找中发现:3的倍数有很多,写不完。我追问;那怎么办,有办法吗?通过一会儿的沉默思考后,纷纷有学生提出省略号。
5、趣味练习,联想,探索。练习中我设计两个乐园,一是质疑乐园,既能巩固新知,又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二是游戏乐园,进行猜数游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整节课环环相扣,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地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但短短的35分钟,设计的内容较多,没有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及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了解学生,做到上课轻松自如。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