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研数学学习心得学生的好奇是数学教学的财富

学生的好奇是数学教学的财富

11-01 11:49:12 | 浏览次数: 75618 次 | 栏目:数学学习心得
标签:数学学习心得,http://www.manfen6.com 学生的好奇是数学教学的财富,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
(4)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还可让学生自由制作简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他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她在讲圆周率之前。常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大小圆周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再分别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所有圆周长和直径的比都是3.1416,这样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气氛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5)绝对不能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如,常会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一类的问题,而且喜欢追根溯源。而有的家长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塞责的话回应孩子,这恰恰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认识到,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实现社会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为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实改正。
[page]-->
三、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
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充满好奇的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好奇始于“问题”,好奇导致创新。有了好奇,就会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展。
“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与定势,有助于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要形成一个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
“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幸事,“问题”止于智者则令人遗憾。要造就创新人才,更新传统的以“释疑、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势在必行。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付诸实施,进而引起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使教育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1、好奇始于“问题”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正是注意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而“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2、“问题”产生于“好奇”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枉论创造与发明。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
3、“问题”的分类与价值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曾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呈现型问题。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骥”,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
其二,发现型问题。它们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
[page]-->
其三,创造型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例如,那个困扰、折磨了爱因斯坦十多年的问题:“如果我以光速C和光线一道运动,我是不是将观察到光线仍是静止在空间的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价值,就是对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的一种突破。
以上三种“问题”是不等价的。有人干脆将“呈现性问题”称为“虚假的问题”,因为第一,它们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第二,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总是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妨碍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性的问题”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我们所说的“强化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这种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量的“发现型问题”,也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产生有科学价值的创见。因此有人称之为“智力探险”。实际上,“智力探险”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正是着眼于这一目标和价值取向,有人主张教育应在系统的学习和有意识的研究探索之间“寻求平衡”,主张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而这种“智力的探险”“即便不能导致积极的结果,也应受到重视,并得到系统的支持”。
5、不让“问题止于智者”
传统的以“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为宗旨的教师观,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大幸事;而“问题(思索)止于智者”则不但令人遗憾,而且事关国家、民族、社会大局。不幸的是,“问题(思索)止于教师”却成为中小学校的常态。当前亟待明确以下一些新的理念——
(1)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而不发。
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且,“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甚至要“设疑”。
(2)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
教师决不可能通晓一切。尤其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教师再也不可能像古代和近代社会那样,垄断知识和信息。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聪慧选择。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年轻人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有人将之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因为如果要求“问题”都有创意或者都很成熟才能发表、交流,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取消提问、质疑。
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学生的好奇创新冲动。
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涉猎较广,而且善于表达,有时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贴”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不能让“问题(思考)”止于自己。
我们知道,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学生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母亲。好奇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我们说,好奇是数学教育的宝贵财富。

上一页  [1] [2] 

TAG: 教学  数学  财富  

《学生的好奇是数学教学的财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