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试卷中心语文试卷初二语文试卷语文版八上第五单元A卷·基础知识过关

语文版八上第五单元A卷·基础知识过关

10-20 13:50:24 | 浏览次数: 735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试卷
标签:初中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manfen6.com 语文版八上第五单元A卷·基础知识过关,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灼( )伤 花萼(   )   分泌(   )   花卉(   )  

濒( )临 摄(   ) 取  自垩纪(   )   趋(   )势

2.解释以下词语。(12分)

(1)濒临:

(2)摄取:

(3)不言而喻:

(4)与日俱增:

(5)按部就班:

(6)危言耸听:

二、现代文阅读(50分)

(一)(12分)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1.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疑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文段中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具体一些,即从        

这样安排的作用是                    。(2分)

3.第二小节的结构关系是( )。(2分)

A.先总述后分述 B|先分述后总述  C.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

4.根据第二段,简要说明花青素与花的颜色的关系。 (2分)

5.“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中“首先”二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6、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指红色还是指“多彩”?为什么?(2分)

(二)海洋是未来的粮仓(12分)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3)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   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4)①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②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③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④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⑤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⑥事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5)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6)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    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一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7)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生死存亡:

危言耸听:

2.在第(6)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第(4)段的语句顺序排列错乱,你觉得最符合逻辑的顺序应为        (填序号)。(2分)

4.第(4)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什么?(2分)

5.仔细阅读下面各句,说说加点阋怎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1)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2)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6.本单元第17课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课的题目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两个题目给人的印象很深刻,请说一下原因。(2分)

(三)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13分)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都可以看到。究竟怎么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而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哪个不好?(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辨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地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地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地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自己有亲身的体验。  

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ll口J他‘/r l口J赵’’瞄肌吲甘。、j‘。。

甲处:————————————————————————一。

乙处:————————————————————————一。

2.选出对第一段中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什么?(2分)

4.作者在第三段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3分)

5.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四)气候的威力(13分)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一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一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毋I-Fro【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一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一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3分)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2分)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2分)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3分)

三、写作(30分)

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四篇说明文,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也写一篇说明文,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题目自拟,500字以上。

第五单元A

一、1.zhuó è mì huì bīn shè è qū 2.(1)接近 (2)吸取 (3)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4)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5)形容做事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6)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二、(一)1.引用人们喜爱的歌词为题,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2.逻辑现象本质符合人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知识过程的。 3.C 4.花青素决定花的颜色。 5.不能。“首先,,表示最主要的意思,从而清楚的说明花儿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去掉后就不能突出它的主要原因。 6.指“多彩”。因为这段文字中到了多种色彩的花,所以这里红指多彩。 (二)1.略 2.尽管 但3.②①③⑤④⑥ 4.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所能提供的营养物。 5.(1)“更”突出人们对“鱼虾”可作食物的熟悉程度,较前两者(海藻和浮游生物)又深了一层。 (2)“最”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严重的环境问题。 6.略 (三)1.甲处:怎样才能鼓励创新 乙处: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2.A 3.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学习,而中国的学生则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 4.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 成功之处。 5.进行有规则地训练敢于挑战权威 (四)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2.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抓住气候地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举例典型,表述具体即可得分。) 3.记叙 (或叙述)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