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魅说

10-18 14:08:38 | 浏览次数: 98018 次 | 栏目:师德师风建设总结
标签:师德师风建设,http://www.manfen6.com 师魅说,



记得那是一个仲夏之夜,黑绒幕般的夜空,镶嵌着银光闪闪的群星,我们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围坐在学校的小操场上,听他指着天空,告诉我们:这是牛郎星,那是织女星;这是银河,这是……。只记得他姓“梅”,写得一手工工正正的仿宋字,好漂亮噢!他因为当年没有考上大学,来到我所在的小学任教,但他并没有放弃,每每自习到深夜。二年后,听说他考上武汉地质测绘学院,从此我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太多的坎坎坷坷和风风雨雨,但这一幕仍像电影一样,那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他,我曾爱好过天文学,立志要做天文学家;因为他,我模仿他的字体,练了好一阵宋体字;他在简陋的宿舍里,挥汗苦读的情景,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做学问”,什么是“成功”。
  几乎每个进过学堂的人都有其终身难忘的恩师!中国人民对“师”有特殊的感情,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长期以来,师、君、父被称为“三尊”,天、地、君、亲、师被写在同一牌位上供众人朝拜,人们虔诚地称给自己传授过知识的人为“先生”、“老师”、“恩师”和“师父”。斯大林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写到这里,我首先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徐特立六十岁生日写的贺信,“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毛泽东一生似乎对教师这个职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成为职业革命家之前,他曾经在湖南当过小学教员。从事革命活动之后,他也不断讲课,从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到抗日军政大学,他都讲过课。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给他封上“四个伟大”时,他说,他只要“导师”一词,其它统统去掉。“我历来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当教员。”
  已故的法国总统蓬皮杜曾经很骄傲地对他的人民说:“我为什么能当总统,因为我读过师范大学,我当过教师!”
  凡读过鲁迅先生《藤野先生》的人都记得,藤野先生以纯真的品质、博大的胸怀给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以极大的温暖,使得鲁迅在回国20多年以后,还深深地怀念着老师。在鲁迅晚年,每当写作极疲倦时,抬头看见藤野先生的照片,便激起无穷的力量,点一支烟继续奋笔疾书。藤野先生成了鲁迅鞭策自己奋斗的力量源泉。
  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期间曾专程探望了他的老师顾毓琇,年愈古稀的老人书赠江总书记八个字“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老人并没有因为江泽民是国家主席而放弃对他的再一次教诲。
  在报上曾看到一位名为“晓秋”的作者写的短文,他写道,“25年前我在赣东山区插队时,曾到一乡间任教。记得有一姓杨的老先生,他博学多才,但饱受风霜,经历十分坎坷。我与他结为忘年交,先生曾送我一幅题词:待人应守儒家之忠诚,治事须持法家之严明,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恰似纵横家之灵活,读书当如儒家之兼爱。‘百家’之长,统而领之。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呀!多少年来,我以此为箴身体力行,想来终身受益。‘凡有所学,皆成品格。’”
  中国历代皇帝都想万世一系,但都没有做到。在中国,只有一个无心插柳的人做到了“万世一系”。而他不是帝王,只是一个教师。此人姓孔名丘,世称孔子。中国最具魅力的教师,非孔夫子莫属了。从孔子那个时代到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反孔批孔”,然而“孔孟之道”仍是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是世界文明史的宝贵财富。孔子的善良、正义、仁爱、良知、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一九八八年一月,当代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共七十五人聚会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当代人类的先驱对孔子的崇拜由此可见一斑。
  “幼无名师”乃人生第一大憾事。可想而知,教师的魅力是如此之大,而教师的魅力到底从何而来?


教师的形象魅力
  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整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态优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无论是师范院校招收学生,还是学校招聘教师,都要经过面试。其原因不言自明,就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人,其基本形象如何,是他能否走上“杏坛”的第一要素。教师站在讲台上,无意中在展示他/她的“美”。追求美,是人的本性。当然“美”有“外在美”和“内在美”,但学生在接受一个新教师时,总是从对他的外在美的审视开始的。
  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了学生注目的中心。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教师整洁大方的服饰衣着、庄重优雅的举手投足、亲切热情或幽默睿智的神情,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初始魅力。

仪表
  在师生交往中,第一印象常常是最深刻的,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首因效应”。有一本叫《接触的最初4分钟》的书,它的作者提出,人们在彼此决定是否成为朋友时,接触的最初4分钟起着重要作用。若要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使人喜欢你,必须讲究仪表和风度。周总理就读过的南开大学里曾有一面立镜,镜子上方悬挂着“容止格言”,内容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教师的服饰在第一印象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年校友聚会,我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了一位曾经教过我们数学的女教师。我们之所以忘不了她,不是因为她的教学,而是她的美貌和漂亮得体的服装。在六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敢于这样穿戴和修饰的女教师,毕竟不多。
  多年来,教师的穿戴总是和“艰苦朴素”四个字分不开,教师走在街上,或是参加社交活动,常常被人一眼看出。久而久之,“艰苦朴素”和“不修边幅”等同了起来,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不少学校明文规定教师不得穿牛仔裤,不得穿滑雪衫,不得戴墨镜;女教师不得烫发,不得戴首饰,不得涂口红等等。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又有谁会为教师穿一条牛仔裤,戴一根项链而奇怪呢?可见,关键不在于教师的穿戴,而在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衣着讲究应该理解为风度翩翩,一位学者不应该把他的知识摆在口上,一个学者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不事炫耀。
  教师的穿戴应当端庄、得体,既体现职业特点和个人气质,又不失亲和力。21世纪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学校也逐渐走向了市场,学生出学费上学,实际上购买了教师的授课服务。商品要包装,难道教师就不要包装吗?男教师擦亮皮鞋,刮干净胡子;女教师略施淡妆,佩戴合适的首饰;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或其它重要场合,更是以正式的礼服盛装出席,这些都是现代社交、现代礼仪所提倡和必须的。
  有时,服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和应负责任的标志,因此,人们的行为模式应与这一标志的要求相匹配。正象人们从未见过穿西装、打着领带的人在打高尔夫球一样,我们的教职员工也不应当穿沙滩裤或超短裙上班。
  时代在前进,过去的观念也应该有些改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的穿着应当跟上时代,应当体现出“职业美”和“现代美”,穿着是一门学问,也是美的教育的一部分。教师不能不修边幅,不能让学生觉得他/她太过时,太土,太随便。建议教师们在上班走出家门前照照镜子,审视一下自己的形象包装,这并不过分。

语言
  教师是吃开口饭的,教师的语言技巧也是其魅力所在。从职业角度看,教师恐怕是说话最多的了。如果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计,那么教师在一堂课上说的话足足抵得上普通人一个星期的话。
  说话不仅是语言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魅力主要在于要有“激情”。“言为心声”此话一点不假。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对教育事业投入,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专业的精通溶入了语言,他/她的声音必然充满热情,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产生号召力。
  说话清楚有力,生动风趣,思路清晰,应当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非礼勿言”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不合乎礼仪的话不要说,使用规范,正式和文明的语言,应当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语言的丰富多彩,风趣幽默,言之有物,言之有度,言而有信实际上体现了教师的才华,体现了教师的学识,体现了教师的智商,更体现了教师的人品。
  国家教委有规定,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通过普通话测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不过目前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恐怕还不现实。对语文教师这方面的要求高一点是完全应该的,而对其它学科的教师而言,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教师略带乡音的普通话,恰恰是教师独特魅力的一部分。记得我当年就读的中学是一所小有名气的重点中学,语文老师是苏北人,数学老师是四川人,外语教师是广东出生的印尼归国华侨,他们都是学识渊博,教学水平相当高的老师,正是他们那种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带领我们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多少年后,我们甚至还清楚的记得他们的口头禅,校友们模仿起他

上一篇:“因为你是教师”

《师魅说》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最新更新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