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怎么游啊?(生6默然)那些细小的生物,我们肉眼也看不到的,它们是“以息相吹也”,在空气中飘飘荡荡,是不是啊?好,还有游。(生翻书状)还有没有?既然能从生物的运动体找到静止体,那么能不能走向另外一个世界呢?还有没有啊?全文一起来找。
师:(对生7)来这位女同学来说说。(生茫然,翻书)还有没有?不要想,到文章里面去找。还有没有?太多了,两位男同学先请坐。哪个同学来说说看。好,这位女同学你来说。抢话筒哦。(师转向生8)
生8:第三段
师:第三段,舟在水中游,作者有没有把游的状态写出来?没有,但是应该也是有游的。对吧?和蜩与学鸠差不多的是什么?(生答“斥鴳”)斥鴳很明显,是不是啊?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腾跃而上”一二开始。(生齐读“腾跃而上……此亦飞之至也。”)诶(éī),对吧,男同学他自己提出一个“翱翔”,把斥鴳的翱翔给忘记了。这个小麻雀啊,也是在飞,它是在什么地方飞啊?蓬蒿之间。数仞而下,它认为自己已经是飞到极致了。还有没有啊?请坐(对生8)
师:(对全体学生)我们同学啊,在掌控全文的视野上面,现在是呈现出了一个弱点——狭窄。太多了,前面你们所讲的游都是——生物的游,还有没有游啊?谁啊?(生答“风水”)哦,风、水,还有呢——我极力地等待。太明显啦,一起来看一看列子,宋荣子,他们人的生活,不也是一种游动吗?同学们反省一下,自己怎么会这么疏忽呢。一起来读读看。“夫列子御风而行”一二开始。(生齐读)(针对“旬有五日”)旬什么五日?(生齐答“又”)“旬有五日而后反”,泠然善也,飞得美妙不美妙啊?泠然是什么意思啊?(生齐答“轻妙之极”)轻妙之极,御风而行,这不是列子的游吗?
师:那么,这些游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说下去,你说全文通过游字来表现。(生5答“逍遥”)这些都很逍遥啊?是吗?同学们?为什么这些游都很逍遥?你的思维跟上去。(生5茫然)它们已经无拘无束啦?大鹏鸟已经是无拘无束了?野马尘埃也是无拘无束了?小麻雀——?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说说看,它们的游有什么特点?如果一定要给他们的游找到一个共同点来讲——(生9举手)你来说。
生9:它们的游是不一样的,有些是“有所待”有些是“无所待”。
师:有些是“有所待”有些是“无所待”,你给大家说说看,哪些是有所待的?
生9:前面一到四,他们认为自己是有所凭借。
师:嗯,大鹏鸟是怎么有所待的?大鹏鸟的飞——
生9:风
师:诶,借风。那句话啊?(生9答“去以六月息者也”)要靠大风,海运,抟扶摇而上。还有呢?野马尘埃它们依靠什么啊?(生9答“生物以息相吹也”)息什么意思啊?(生9答“气息”)诶,是一些气息,如果没有这些气息,它们就没办法飞起来了,是不是啊?还有吗?小麻雀它们呢?课文中有没有写出它们要依赖什么啊?想想看,大鹏鸟的飞尚且要凭借大风,那小麻雀的飞呢?(生9答“一样的”)想起了是吧?那你说有无待的,哪些是无待的?(生9答“列子,宋荣子”)他们已经达到无待的程度了?好,你就把宋荣子、列子,尤其是列子的游,读出来看看。列子“御风而行——”(生9答“也是有所待的”)哦,你现在改过来了,也是有所凭借的。这句话原文中是怎么说的呀?(生9答“此虽免乎行——”)哦,“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诶,文章中这里说的,一切都是有所待的。(师激动地)也就是说不管它是大还是小,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有所依赖的。(生9点头,微笑)诶,它们都没有达到作者逍遥游的境界,尽管列子御风而行,已经是飞得非常美妙了,但作者还是觉得,它们有所待,因为“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虽然很好,但是它们还是要靠风。因此在夸奖的过程中,还带有一点点的——(生9答“讽刺”)讽刺吗?对列子有讽刺吗?飞得这么美妙,但是还是有一丝丝的——缺憾,遗憾。因此要读出这种缺憾之美啊。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夫列子御风而行——”一二读。(生齐读)“犹有所待者也”(师抒情地重复一遍)读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来,再来一遍。“此虽免乎行”一二开始。(生读,有感情地)宋荣子呢?“虽然犹有未树也。”未树的东西,可能就是他所待的那些东西。是不是啊?因此,他们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这同学呢是用一个“游”字来概括全文的,一个字眼来涵盖文章,还是不错的。好,还有没有第二个说法?我认为哪个词还可以涵盖全文的。讨论一下,讨论几秒钟。(生讨论,师观察巡视)好,那个男同学,你来说,声音响一点。(生10答“无”)哪个无?(生10答“虚无”的无)“虚无”的无,为什么?(生10无语)没关系,就说你的意思。
生10:文章最后一段来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表达了他,在游里面,虚无的状态。(师肯定学生说得有道理)因为他是道的代表之人,他的思想与虚无,无为的有关,所以——
师:也就是说,前半部分,写的都是游,而这些游正好是逍遥游的约束,是不是啊?因此要做到逍遥游,就要达到虚无的境界。很深刻,请坐。还有吗?旁边男同学再说说。(生11摇头)这个问题难住大家了。我觉得很多。这篇文章啊,有一个动作很有特点。(生悄声说“飞”)飞和游一样,就不再举例啦。在相互游的过程中,你看我我看你的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出来?哪一个字?(生答“笑”)诶,笑。笑了很多次,来找找看,第一次笑在哪儿?(生答“蜩与学鸠笑之曰”)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起来读读好吧。一二开始。(生读)诶,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个之,怎么理解?(生答“到”),之,到。“奚以”呢?(生答“为什么”)其实就相当于“以奚”,那么它也是一个——(生答“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的宾语前置句吧。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既然是笑,这个时候,蜩与学鸠在笑谁?(生答“大鹏”)笑大鹏鸟,你飞得太累啦,是不是啊?不如我那么潇洒。这里的笑,我们称之为,嘲笑,讥笑。而蜩与学鸠在笑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我那种——(生答“骄傲”)诶,得意洋洋,骄傲。好,那位同学,你读读看,蜩与学鸠是怎么笑的。同学们看看,能否读出感觉来。
师:(生12读)好这里停一停,说自己飞的状态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很骄傲地模拟自己飞的形态。因此节奏要稍微轻快一些。是不是啊?还要注意动词的表达。读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得意的。具体表达嘲笑的味道的,是哪个句子上面啊?(生答“奚以九万里而南为”)诶,这个为,是上面词啊?(生答“语气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此,前半部分,读得轻快,描述自己飞得快乐,后半部分是嘲笑飞九万里以上的大鹏鸟。你再来试试看,你给大家读。(生13读)拘束哦。而已矣,这个语气词是感觉出来那种骄傲,听懂吧?然后,“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师深情地朗读)竭力嘲笑。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蜩与学鸠笑之曰”一二,轻快。(生认真地读)诶,读出来了。跟蜩与学鸠同样的,对大鹏鸟发出嘲笑的是谁?(生答“斥鴳”)我觉得这个斥鴳的笑,笑得还要厉害。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生答“彼且奚适也”)彼且奚适也,这句话,又一次重复了一遍,对不对啊,所以,这一句子要把它读好。彼且奚适也,一样也是宾语前置句,这个适是什么意思?(生答“到”)到,你要到哪里去啊?也就是说,你那么远去干什么啊?有什么用啊?好,就把这两句话连起来,中间飞的部分不要了。一二开始。(生读“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斥鴳是嘲笑。在这些笑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些什么?话筒在谁那儿,你说吧?这样一种笑,你感觉到什么?
生14:我感觉到,无知。(师提醒,不要拘束,还有吗?)自满,还有鼠目寸光。(师肯定:诶,越来越多了)
师:诶,井底之蛙,以自己短浅的经验去嘲笑宽阔的世界;以自己的渺小的局限去嘲笑那个无知未尽的世界。所以我们觉得它们是非常的无知与简陋的。第三次笑,是谁笑?(生答“宋荣子”)“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谁?(生答“知效一官……征一国者”)对,“知效一官……征一国者”这些动词大家发现没有,庄子一个都没有重复,为了表明他的投合,符合,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故夫,一二读。跟他们相比啊,宋荣子已经做到了大境界,这种笑,可能就是大境界的人对小境界的人的嘲笑。而前面的内容又恰如——诶,蜩与学鸠还有斥鴳,看出来了,从动物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这就说明,这个故事是一则——寓言(生答)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出生活中人的不同层次。好,我觉得文章还有一笑,这一笑在文章中没有出来。诶,你说。
生15:应该庄子对他们的笑。对一些无知的、目光短浅的不知道真正的游的广阔与无边,最高境界的游,没有理解透彻那种人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