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鸣 来源:湖南红网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将于今年10月26日正式启动,学生每天长跑距离(参考)基数为:小学生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高校学生20XX米。(10月5日《楚天都市报》)
不可否认这项针对学生们的长跑活动是好的,对于大脑日益发达而四肢却日益羸弱的学生们来说,走出教室去锻炼是必须的,毕竟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再说,借奥运东风,寄希望以此能推动我国田径运动发展也是其中之因,为国家提供田径后备人才通过此行径实施也未尝不可。从明面上说,学生们每天长跑好处多多,只要认真实施,效果还是有的,可如此类似“一刀切”的做法好像也有不妥之处,让人担忧此活动执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不妥之处二:这项计划是考虑到了对学生的好处,却没想过学生的承受能力和个人兴趣。中小学生每天1000米看似路程不长,可事实是就连成年人每天1000米也会感觉身体不适,何况那些正处于身体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如此长跑极有可能造成体质弱的学生出现一系列疾病症状,这就得不偿失。再说学生们兴趣迥异,不喜欢运动却被强迫长跑,也只会增长他们的逆反心理,对其成长并无益处。
当然,笔者如此说并不是反对开展此活动,而是希望此措施能够再人性化一些,不是传统“一刀切”命令式的。至于如何更人性化,笔者认为,政策计划的制定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既以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民风习俗、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实现预期目标。
不妥之处一:全国各级学校不是整齐划一按照相同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说各级学校在校园面积、容纳人数等各方面皆不相同,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差异也注定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能力建设标准的操场跑道供学生们去活动,而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地区则因学校占地面积不一而无法提供足够运动空间……这种种差别和国家同一命令相遇之时,冲突在所难免,恐怕多数学校无法执行。
拿浙江大学为例,其在校人数4万余人,面积5.33平方公里,教育部规定高校学生每人每天跑20XX米,4万余人在一天内都长跑20XX米那么学校也不用做其它事情了,每天就忙学生长跑这一件事得了,何况场地建设和维护、学生长跑的组织、突发事件预防等哪一项不需要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