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第四单元
10-20 14:22:17 | 浏览次数: 16518 次 | 栏目:高中语文试卷
标签:初中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第四单元,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高中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基础巩固】(20道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2分)A.游说(shuì) 停泊(bó) 易帜(zhì) 婆娑(suō) 冉冉升起(rǎn)B.撰写(zhuàn) 弄堂(nèng) 步履(lǚ) 窒息(zhì) 令人瞩目(zhǔ)C.蠕动(rú) 契约(qì) 怜悯(mǐn) 焦灼(zhuó) 衣衫褴褛(lǚ)D.横亘(gèn) 蹒跚(pán) 繁衍(yǎn) 酝酿(niàng) 耸入云天(sǒ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A.淘汰 出奇制胜 威慑 厉兵秣马 己所不欲,忽施于人B.热衷 磨肩接踵 翱翔 相辅相成 横挑鼻子竖挑眼C.迷惘 变换莫测 爆炒 招摇撞骗 有志者事竞成D.诙谐 头晕目眩 嬉笑 若及若离 既来之,则安之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2分)A.宛然(美丽)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深味(深深地体会)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B.黯然(忧伤的样子) 浅尝辄止(比喻学习、研究不求深入)端倪(推测事情的始末) 安然无恙(心情舒畅,没有烦恼)C.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谛听(仔细地听) 睚眦必报(受一点点恩惠也要报答别人)D.熨帖(贴切) 明珠暗投(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要有针对性)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①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 了关键的一步。②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 了航天时代。③“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④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 在生病的时候,老板 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A迈出 跨入 实现 虽然/还 B.迈出 进入 实现 即使/也C.迈进 跨入 完成 虽然/还 D.迈进 进入 完成 即使/也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A.在计量单位方面,我国政府取消了传统的“斤”和“两”,代之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克”和“克”。B.第16届国际电动车会议暨展览会主题是“电动车——21世纪的清洁交通工具”,这一主题在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无疑是很有号召力的。然而,电动汽车的使用能否真正解决汽车的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C.旧社会,一会儿这个“款”,一会儿那个“费”,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都想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D.进人21世纪以来,中国邮政对其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从邮寄包裹、EMS特快专递,到邮政汇款、163上网接受服务等等都实现了不同幅度的提速,业务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一句话:信函服务较好,汇款差强人意。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你们干劲可真足啊!再加把劲,把全市的清洁工人都带动起来嘛。”刘少奇从自己口袋里摘下一支英雄牌金笔,送给时传祥。“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B.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C.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D.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B.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C.寒流侵入我国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D.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至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①7时45分,广场上幻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②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 A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 B 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④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C 在南海的夜幕中。⑤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7.在画线的A、B、C处填上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易旗 冉冉 消逝 B.易旗 慢慢 消失C.易帜 冉冉 消失 D.易帜 慢慢 消逝8.②③自然段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2分)9.句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含义是什么?(3分)10.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文章以时间为序,并且精确到小时、分钟,这充分展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严肃性、重要性。B.文中的对比手法不止一处,都表现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C.作者在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自豪感。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表现出大英帝国156年前气势汹汹地从海上袭来,现在又从海上灰溜溜地逃走。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一)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二)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的冤魂!11.第一段文字中描写了包身工早晨起床时的情景,认真阅读,说说她们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2分)12.阅读第二段文字,说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13.谈谈你对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14.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当时包身工的处境。(2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5-17题。在《工人日报》那已经发黄发脆了的两大本剪报资料中,在北京市和崇文区的环卫局,在时传祥清洁班,在时传祥家,随便在哪个路边……人们诉说了以上的历史,同时也说了如下的现实:1990年,北京环卫系统招工,应招278名,实招181名;1991年又一次招工,办的是“专场”,计划招200名,只有67人报名,实招32人;1992年“专场”取消名额限制,多多益善,结果报名15人,实招3人!待到1994年,前两届招的213人走的走,调的调,只剩下24人……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北京市环卫局一位干部给记者一大叠材料:“小伤不算,仅1994年,我们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一天不搞卫生谁受得了?今天,人怎么这样?!”今年65岁,曾与时传祥一同背过粪现已退休的任华亭老师傅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大伙看不起老时那样的,受害的还是大伙!”就是这个任华亭,5年前退休后,还背着粪桶蹬着板车去那些吸粪汽车进不去的胡同里,义务掏了3年粪!如今,他孤身一人,家里一件电器也没有,只有两只许多年前的旧木箱和两把刚添置的木椅。然而,几年来却向亚运会、希望工程捐了近万元人民币。“我过得挺好。现在有的人比我过得差。能帮就帮一把。”他这么说。现任时传祥清洁班班长王立冬,因为“没有城市小姐肯嫁掏粪工”,娶了农村户口的妻子,妻子至今没有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那个队,1978年在京城招了他们那一拨工人后,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断了线了: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预约采访之外,记者几次在街上随机采访。一些人说,时传祥是环卫系统的榜样,环卫工人们该好好地学。有的环卫工人则说,光让我们学能顶什么用?……这世界,变化真大!15.选文中最后一句“……这世界,变化真大!”是什么意思?(2分)16.文中提到任华亭老师傅和王立冬班长,在这段文字中有何作用?(2分)17.针对文中记叙,谈谈你对当前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3分)18.下面是某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里关于“上课形式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的调查表,读后请回答问题。(3分)(1)根据此表可以给,“上课形式与听课效率之间的关系”下一个结论:从表中可以看出:理论和习题结合的课是听课效率最高的,而 。(2)结合自己的体会,试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19.按要求改写下面画横线的文字。(2分)像“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她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改写成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生动而不失原意。(4分)提示语:(公园草坪)严禁入内改写为:你珍惜我的生命,我绿化您的视野。(1)提示语:(公共场所)节约用水 (2)提示语:(学校食堂)不得插队 【创新拓展】(20道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2分)A.谄媚(chǎn)凋谢(diāo)焚烧(fěn)骚动(sāo)衣衫褴褛(lǚ) B.雏菊(chú)剥光(bāo)窒息(zhì) 咳嗽(sòu)鱼肉荤腥(hūn)C.轧票(gá)执拗(niù)遇难(nàn)胆怯(qù)骷髅一样(kū) D.纳粹(cuì)港督(dū)噩梦(è)炼狱(liàn)世人瞩目(zh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2分)A.敛裾 众口铄金 嘉宾 斩钉绝铁B.凝练 脑羞成怒 蕴藉 矫揉造作C.按装 自鸣得意 沧桑 声名狼藉D.援例 毕恭毕敬 妨碍 饿殍遍野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2分)①10月21日,英国外交大臣与法德两国外长 出访伊朗,就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同伊政府达成了协议。②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③中方要求日方充分认识到侵华日军遗弃毒剂伤人事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和政治影响,尽快 所作出的承诺,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A.联合审查履行 B.联合审议实行 C.联袂审议履行 D.联袂审查实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2分)A.先前想不到后来,曾经对于吴友如先生辈说过几句蹊跷话,不料曾几何时,即便自己出丑了。B.湖北省房县淮乡黄金村,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C.王猛沉吟了一会儿,说:“好吧,一不做,二不休!说吧,叫我干什么?”D.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应多做一些有益于后人的事。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分)A.载人“神舟”的飞天,使中国不仅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B.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不是为了挑起太空的军备竞赛,而是为了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探索与和平利用。C.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强调,美国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要求其切实执行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D.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责任采取更有力的实际行动调整资源价格,开发资源空间,降低资源消耗,支持旨在提升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能力。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3月15日,一条来自三亚市警方的消息不胫而走:公安部A级通缉在逃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在三亚河西区落网。B.陈水扁为了个人名利,争取“连任”而不择手段,滥用“公投”的术语和手法,蒙蔽人民,愚弄全球华人。C.马德里爆炸案对欧洲一些国家在中东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冲击,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尚有待观察。D.有个别领导干部喜欢把成果、效益等炒得沸沸扬扬,追求“窗户上挂喇叭——名声在外。”7.补填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2分)(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2)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3)云中谁寄锦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秋 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的第四句“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描写,包含了“行人”丰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全诗的内容,试作简要的分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吟上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朋友写信:“我拼命工作,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却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一位以“面壁写书”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啬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看“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做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是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日出”是艺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增添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场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种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抱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也许确定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一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忪,满脸疲态的你,被浩荡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挤出车站。踏上站前广场的一刹,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拂了你一下,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然而这一闪念并没打动你,你早被沉重的身体击垮,眼皮浮肿,头昏脑胀,除了赶紧找地方睡一觉,你什么也不想,一刻也不愿意再多呆……当然,也曾有过对“光明”超强重视的时刻。不知谁发明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这个诗化概念,再经吸引投资和权威论证,竟打造出一个诱人的旅游品牌。一时间,媒体喧哗,山票陡涨,那峦顶便成了寸土寸金的摇钱树……其实,大自然从无等级之别。而看日出,本是一种私人性极强、朴素而平静的生命美学行为,对一个习惯了对自然的漠视、又素无美学心理积淀的人来说,即使那一刻,你花大钱购下了山的制高点,你又能领略到什么呢?又能比别人多争取到什么呢?爱默生在《论自然》中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9.文章开头部分说,我被“每天看日出”这句话“猝然绊倒”,又说“浑身打个激灵”,根据文意解释“猝然绊倒”和“打个激灵”的含义。(2分)10.作者把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看作是“精神明亮”的标志,为什么这样说?请分条简述其理由。(2分)11.文章末尾引用了爱默生的话:“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12.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3分)A.在作者看来,福楼拜“按时看日出”,不仅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命哲学,一种精神美学。B.作者认为普通人对晨曦对日出的麻木、混沌是因为他们为生活所迫,应该同情他们才对。C.“透过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这句话是对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的生命哲学、精神美学意义的形象概括。D.作者认为类似“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炒作,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体悟自然,而是精神贫乏的表现。E.作者把福楼拜和生活中的某些人对自然的态度作对比.是为了说明欣赏自然必须具有美学心理积淀。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做13—16题。最后的沐浴方 叶(1)为母亲洗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2)母亲躺在木床上,眼皮微微闭合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笑容,仿佛刚刚睡去。(3)哦,母亲即将远行,去那一片永远宁静的净土,作为儿女的我们来为她作临行前的梳洗。(4)默默松开蓬松的发髻,我的手在颤抖,心更无法平静。沐浴过多少阳光风雨,堆砌过多少羞怯秀丽,编织过多少人生梦幻的秀发云鬓,全都被漫漫的岁月漂白了。(5)我知道,辛劳而省俭的母亲似乎从来都没有善待过自己的头发,平日连香皂也舍不得多抹几下。今天我们特意煮了一锅清香四溢的檀香木热水,掺和着飘柔香波。轻轻搓揉着,漂洗着,涤尽发际间每一颗结垢,剔去云鬓上每一粒砂尘,让她一尘不染地上路,去寻找等待她多时的夫君。(6)骨骼本来就粗壮的手脚,因为肌肉萎缩,青筋暴涨,更峥嵘如古松了。渔家女出身的母亲,3岁丧父,9岁失慈,从小跟着叔叔在风波浪涛中讨海为生。当过童养媳,放过牛羊,后来,又随着逃荒大军躲过日本鬼子的炮火,跋涉过万水千山,看手掌上的每一朵茧花,脚板上的每一道裂痕,无不在诉说着生命的艰辛和苦难。(7)倏忽,脚踝上一道长长的伤疤,如同一团火焰灼亮了我的眼睛。记得我考上中学那年,大哥正在读大学,弟妹又小。这对勉强糊口的我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苦,孩子的书一定要念,我们是睁眼瞎,可不能误了孩子的前程。”母亲斩钉截铁地对父亲说。于是父亲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母亲更是起三更睡半夜,跑码头,摆地摊,种菜养猪,一有空闲别了柴刀上山砍柴卖。一天傍晚,刚从溪边码头卸货回来的母亲,顾不上满头汗水,拿起柴刀又要上山去。我忍不住跟了去。母亲去砍一棵高大的木荷树,那树长得东倒西歪的,倒下时,一根粗壮的树丫打在她的脚踝上,登时鲜血如注……(8)是的,这伤疤将永远被母亲带去了,轻轻用湿毛巾擦拭着,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9)大姐小心翼翼解开母亲身上的蓝布衫,啊,母亲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蜡黄的肌肤,起伏的胸廓,那丰满秀美的曲线哪里去了?母亲说过,我小时像羊羔一样,喜欢跪在地上吃奶。母亲曾很自豪地向左邻右舍夸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很孝顺。作为女儿的我,真的懂孝道,真的孝敬过父母吗?“古来父母多痴心!”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哺育过自己的子女。那丰满的乳房却被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吸干了,变得那么干瘪、松散,紧紧贴在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我小时候吸奶,常常顽皮地用乳牙咬着喷香的奶头,让母亲痛得怜爱地拍打着我粉嫩的脸蛋。母亲,还能让我吸一口那甘甜的乳汁,接受一次你怜爱的拍打么?(10)岁月无情,人生如露。母亲静静躺在灵床上。没有花花绿绿的供品,没有凄凄惨惨的挽联,甚至不敢大放悲声。佛云,悲啼会使死者的灵魂贪恋尘世,进不了圣洁的天国。眼前唯三柱清香,一缕若有若无的诵经声,和着两行无声的心泪。但人又怎能不依恋尘世?回望生命的轨迹,无论甘甜还是艰辛,不都值得回味、眷恋吗?(11)我慢慢地跪下去,跪在母亲身旁,泪水滑过她的胸脯。母亲即将去那矻矻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此时此刻我们在为她作最后一次梳洗,尽最后一次孝心。13.第(2)段的描写表现了母亲临终时怎样的心态?(2分)14.(1)第(4)第(5)两段写为母亲洗发,其中有个句子运用象征手法概括了母亲生命的历程,这个句子是(1分)(2)第(6)至第(8)段写为母亲洗手脚,重点写了母亲脚上的伤疤,其作用是(1分)(3)第(9)段写为母亲洗身,段末的问句所表达的愿望实际上是(1分)15.依第(10)段所说,母亲的一生是值得她回味、眷恋的,为什么这样说?(2分)16.对这篇散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A.文章通过记叙为母亲临终时的沐浴,表现了母亲苦难而坚强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对子女伟大、广博的爱心。B.文章善于组织材料,作者围绕“最后的沐浴”这根主线,将能表现母亲品格的有关材料作合理的穿插,使之成为一个整体。C.文章语言生动流畅、活泼轻快,但感情真挚、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怀念。D.文章所说的母亲“矻矻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指的是不用忙忙碌碌、辛勤劳动,却能吃饱穿足,且平平安安的生活境地。E.唐代诗人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篇文章所记所叙完全可以看作是对这两句诗的诠释。17.根据要求把下面的两个短句分别组成强调点不同的两个长句。(可增删个别词语,[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