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仅仅依靠别人的勇气与无畏。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作出牺牲,去成为一个无畏的有勇气的英雄。只有到那时候,我们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2.极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础上的系统。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这个系统中的人会不知不觉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份, 恐惧是阴险的, 它很容易使一个人将恐惧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份, 当作存在的一部份, 而成为一种习惯
3.革命的精髓是精神。它出自于一种理性的信念。为塑造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需要改变精神上的态度与价值观。革命的目标如果仅仅是瞄准在改善物质的条件上,改变官方的政策与制度,它就很少有真正成功的机会。
4.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存在的制度内,恐惧往往成为了一种时尚――害怕坐牢,害怕拷打,害怕死亡,害怕失去朋友、家庭、财产或谋生的手段,害怕贫 穷,害怕孤独,害怕失败。最为阴险的恐惧方式是化装为常识、乃至于至理名言,将有助于保存人的自尊与内在的人性高贵的日常的勇敢行为,谴责为愚蠢、鲁莽、 没有价值或琐碎无用的。
5.可以预料,一旦人权问题成为民主运动的组成部份,官方舆论就开始嘲弄并谴责有关人权的整个概念,将其贬为不容于传统价值的西洋货。
6.专制政权却不承认人是国家的宝贵成分,以为公民不过是没有个性没有头脑——不能自立——可任意摆布的群氓。似乎人民只是国家的附庸,而并非它的命脉。爱国主义被贬值为一种狂热的烟幕,用以掩盖威权主义统治者的不公,使他们得以按自身的狭隘利益来规定国家的利益。
7.宣称缅甸人不适宜享有民主国家公民那么多的权利及优惠,这是在侮辱人格。同样,大成问题的是缅甸政府的逻辑,它认为自己倒适宜享有比那些民主国家政府更多的权利及特权。
8.极权主义政权企图用霸道行径来压制自由思想及新观念,并顽固维护他们自身的正确性,这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停滞,同时他们又把这种停滞加诸于整个民族。恫吓加宣传演出了压迫的二重奏,而人民在恐惧猜疑的气氛中学习掩饰与沉默。
9. 经常有人问到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一个如此高压的政权真的会给予我们民主吗?而回答祗能是:民主,正如自由、正义以及其它社会政治权利一样,不是“给予”的,而是通过勇敢、坚定及献身挣来的。
10.在缅甸人民追求民主的进程中…斗争的主要原动力不是对权力、报复及毁灭的渴望,而是对自由、和平及正义的真正尊重。追求缅甸的民主是人民的斗争,是为了争取成为世界共同体的自由平等成员,享受有意义的美好生活。
11.恐惧源于无安全感,而无安全感源于缺乏仁爱。如果人间缺少仁爱,可能是因为你自己缺乏仁爱,或者你周围的人缺少仁爱,所以你感到不安全。而不安全导致恐惧。
12.今天对地球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那些最贫穷的国家经济上的贫穷落后,而是由于在这些地区那些可以调和不同的宗教,种族和政治争端的原则和实践方法以及人类的伟大愿望被漠视,压制或歪曲。
13.我们的精神基础就是仁爱。仁爱不可只对那些支持你的人。它也应用于那些反对你的人。仁爱意味着同情他人,己所不为勿施于人。
14.我们在缅甸的民主运动中认识到,民主与人权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5.也许仁爱这种给他们打开对待人民的新方式,即把人民看作尊重和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压迫盘剥的对象。
昂山素季资料
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政治人物之一。她自1989年第一次被军政府软禁以来,前后有14年的岁月是在监狱或居家软禁中度过。
昂山素季出生于1945年6月19日。她的父亲昂山将军,在二战中带领缅甸民众反抗日军的统治,战后继续为缅甸的独立而战斗,被誉为“缅甸之父”。 1947年,昂山被政敌暗杀,当时昂山素季只有两岁。其后,昂山素季随出任印度大使的母亲到印度。后来她进入英国牛津大学主修经济哲学与政治,毕业后留校 任职。期间她结识了丈夫阿里斯。婚后育有两个孩子。
1988年,昂山素季回缅甸照顾中风的母亲,同年缅甸爆发规模的民主游行,遭到血腥镇压,昂山素季开始参与政治,并致力推行民选制度。1989年她遭到软禁,但她拒绝接受被驱逐出境以换取自由的条件。
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军政府在1990年举行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取得压倒性胜利,昂山素季理应出任国家总理,但军方拒绝交出政权,并 继续软禁她。同年她获颁萨哈罗夫奖,第二年再获颁诺贝尔奖。昂山素季将130万美元的奖金交付信托,用于缅甸人民的健康与教育。
昂山素季在2002年曾获当局释放,但之后再次被软禁。当局在她软禁限期届满前,指控她违反软禁令,窝藏一名美国男子,使昂山素季再度失去自由。